“外星巨型结构”恒星的谜团只会越来越深

天文学家仍未找出这颗恒星行为异常的原因
Illustration of the star KIC 8462852
尽管科学家们曾推测这颗恒星奇特的光线波动可能来自一群巨型彗星,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解释能够完全吻合。NASA/JPL-Caltech

一颗名为 KIC 8462852 的遥远恒星,时不时会变暗多达 20%。这是非常巨大的变化。即使是像木星一样大的行星经过,也只会遮挡恒星 1% 的光线。

排除了行星的可能性后,科学家们对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遮挡这颗恒星(非正式名称为“塔贝星”)感到困惑。最主流的假说是一群非常大的彗星,但这并不完全吻合。天文学家杰森·赖特指出,这种光线模式与我们 预期的外星人建造戴森球 以收集恒星能量的情况是一致的。但这个假说也并非完美无缺。

当天文学家布拉德利·谢弗发现证据表明这颗恒星每世纪 也曾变暗约 16% 时,这个谜团更加深了。如此巨大的长期光线衰减使得彗星假说显得不太可能。与解释恒星 20% 变暗所需的 36 颗巨型彗星相比,要解释世纪级别的变暗,则需要 648,000 颗巨型彗星。

“我看不出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大约 648,000 颗巨型彗星存在于一颗恒星周围,” 他写道,“更不用说它们的轨道能够精确协调,使得它们都在上个世纪经过恒星前方。”

现在,一篇 新论文 对谢弗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质疑。尽管 KIC 8462852 确实是一颗异常的恒星,但要确切知道它是否长期变暗,还需要更多的研究。科学家们暗示,可能很快会有另一篇论文发表,为这场辩论增添新的内容。

这项由范德堡大学研究人员牵头进行的研究表明,世纪级别的变暗可能是由于使用了不同的望远镜收集数据所致。

两篇论文都分析了哈佛大学保存的旧天文底片,这些底片记录了 1890 年代至 1980 年代之间不同望远镜拍摄的天空图像。两支研究团队都测量了塔贝星和其他恒星随时间推移的亮度。主要区别在于分析方法。

谢弗发现的是一个向下的亮度趋势——这是通过一条直线拟合所有数据点得出的结果——而范德堡大学的研究则将数据分成了两部分。

范德堡大学论文的合著者之一迈克尔·伦德解释说,哈佛大学的底片收集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在此期间停止拍摄大量底片。而且,在数据出现空白期之前,有几台望远镜向该收藏贡献了底片,而在空白期之后,所有数据都只来自一台望远镜。伦德在给《大众科学》的电子邮件中解释说:

如果这些结果经得起推敲,那就意味着只需要 36 颗巨型彗星就可以解释这颗恒星的变暗行为,从而降低了外星假说的吸引力。

然而,谢弗对范德堡大学团队的数据并不自信。他通过电子邮件告诉我们:“他们纳入了任何有经验的人都不会使用的恒星和测量值。” 他还表示,他很难验证他们的数据。

但据这颗恒星的发现者之一、也是其昵称来源的塔贝莎·博亚吉安说,好消息是,“即使哈佛的底片无法进行如此稳健的测量,在彻底放弃(长期变暗假说)之前,还有其他几个数据集可以进行检查。”

现在,许多业余和专业望远镜都对 KIC 8462852 恒星进行了观测,它们的测光数据可能表明这颗恒星是否在长期变暗。此外,世界各地其他大学也存有其他底片档案,科学家们在未来几年肯定会对其进行筛选。

科学家们对这颗恒星了解得越多越好。无论是彗星还是外星巨构,都会在遮挡光线的同时产生额外的红外能量,但天文学家却找不到任何证据。在他们能够提出更好的工作假说之前,KIC 8462852 将仍然是宇宙中最神秘的恒星。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