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将空气污染与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风险增加联系起来

糟糕的空气质量也与痴呆症和心血管疾病有关。

过去十年,研究人员已确定数十种与躁郁症和抑郁症等疾病风险相关的基因。然而,遗传因素只能解释一个人患病风险的一小部分,这促使研究人员寻找可能有助于患病风险的其他因素。根据一项新研究,空气污染可能是其中一个因素,该研究发现,生活在空气质量差的地区会增加患神经精神疾病(包括躁郁症和抑郁症)的风险。

芝加哥大学人类遗传学系教授、计算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资深作者Andrey Rzhetsky表示:“这是寻找环境致病因素的一部分。”

这项研究于周二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它还为空气污染的一系列危害又增添了一项,这些危害还包括心血管疾病、早产、不孕不育和痴呆症。

该团队研究了两个数据集,一个来自美国,包含1.51亿人,另一个来自丹麦,包含140万人。这两个数据集各有优缺点:例如,美国环保局提供的数据量很大,但只包含县一级总体空气质量信息。丹麦的数据包含的人数较少,但包含从出生到10岁生日期间,每个人在每个特定地址的空气质量信息——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计算他们累积暴露于空气污染的程度。然后,这些环境数据与来自美国保险数据库和丹麦精神病学中央研究登记处的疾病诊断信息进行了分析。

Rzhetsky说:“每个数据集都有其固有的不完美之处。通过这样做,我们有了两个相似的分析,但基于不同的数据集和不同的国家,我们认为这比单一分析更具说服力。”

在美国,与空气质量最好的县相比,空气质量最差的县的居民患躁郁症的比率增加了27%,患重度抑郁症的比率增加了6%。在丹麦,与暴露于空气污染最少的人相比,暴露于空气污染最多的人患精神分裂症的比率几乎高出150%。他们患躁郁症(高出29%)、人格障碍(高出162%)和重度抑郁症(高出50%)的比率也更高。Rzhetsky表示,两国之间的差异可能归因于丹麦可用的更精细的数据。这也可能归因于遗传和文化差异,或环境管理和医疗保健的差异。“每个人受影响的方式不同,”他说。“同样的外部因素会引发不同的问题。”

这项研究建立在之前的研究之上,这些研究表明空气质量与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关联:污染物水平的增加伴随着抗精神病药物处方量的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率增加、抑郁症风险增加以及焦虑症状的加重。

未参与该研究的伦敦国王学院流行病学家Ioannis Bakolis告诉《国家地理》:“这些发现增加了先前研究中关于空气污染与精神疾病可能存在的联系的现有证据。”

Rzhetsky指出,这项具体的研究是观察性的,并不能明确地说空气污染以任何方式导致精神疾病。“这提供了线索,但不是确定的,”他说。

然而,存在将两者联系起来的生物学机制。空气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氮和臭氧,可以通过穿过分隔大脑和鼻腔的薄屏障直接影响大脑,或者通过进入肺部和血液循环间接影响大脑。这些污染物已被证明在人类和动物模型中引起大脑炎症,并影响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功能,而这两种神经递质都与精神疾病有关。

Rzhetsky说,如果进一步的研究继续显示空气质量与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关联,这可能会开启新的治疗途径。“也许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减轻症状,例如减少相关的炎症,或者将人们转移到更清洁的地区。”

这些研究结果强调了良好空气质量的重要性。Rzhetsky说:“如果这有助于说服当权者认识到保持环境清洁的重要性,那将是件好事。”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